东海校园建筑模式语言
东海校园中特有的气质是无法透过几张静态照片传达出来,我们必须身历其境地“游”走在校园中,用身体去体验虚实空间的变化,感受园林松散自在的氛围。“游”的空间体验是非常诗意的、抽象的,不容易以理性的角度分析、归纳其空间设计手法,但我们依然尝试在其中梳理出共通性的建筑原则,以作为未来校园扩建的遵循方针,维持校园风貌之和谐与永续。 在现行文献中,尚未有先进针对校园内一般性、通用性的建筑设计原则进行研究,因此109年度建筑研究所城乡规划组启动东海大学校园实地调查计画,针对高低差、皮层、柱梁框架系统、路径、入口过渡空间进行现地踏勘与记录,探索校园中是否存有共同的建筑设计,再进一步归纳出共同建筑原则,最终统整编撰成本书《东海校园建筑模式语言》,期读者透过本书能够了解这些建筑模式是如何交织、构成“东海大学早期校园”。
《东海校园建筑模式语言》参照ChristopherAlexander《建筑模式语言》一书编撰,规划5大分类,32项建筑模式,其分类与模式架构皆根据尺度大至小进行编排,由最大尺度的地形高低差异,逐步缩小尺度至建筑物入口过渡空间。本书如同一本“东海大学早期校园”的空间辞典,读者能依据自身所需的建筑模式资讯进行阅读,随机切入不会阻碍对内文的理解。
指导老师:薛孟琪老师
/
路径
从东海校园大门进入,是一条宽阔的、遍植著凤凰木的约农路。沿着约农路会经过教堂最后到达东海校园内地位特殊的轴线——文理大道。为了让教学区内的师生经常频繁地走动,希望保持它是完整的步行空间,禁止车辆进入,因此把所有服务的动线都往外移,形成环绕教学区的路径。
东海校园建筑模式语言全书连结
《东海校园建筑模式语言》参照ChristopherAlexander《建筑模式语言》一书编撰,规划5大分类,32项建筑模式,其分类与模式架构皆根据尺度大至小进行编排,由最大尺度的地形高低差异,逐步缩小尺度至建筑物入口过渡空间。本书如同一本“东海大学早期校园”的空间辞典,读者能依据自身所需的建筑模式资讯进行阅读,随机切入不会阻碍对内文的理解。
指导老师:薛孟琪老师
/
路径
从东海校园大门进入,是一条宽阔的、遍植著凤凰木的约农路。沿着约农路会经过教堂最后到达东海校园内地位特殊的轴线——文理大道。为了让教学区内的师生经常频繁地走动,希望保持它是完整的步行空间,禁止车辆进入,因此把所有服务的动线都往外移,形成环绕教学区的路径。
东海校园建筑模式语言全书连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