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介入與場域性的轉變

前期發展利用藤本身的彈性製作具支撐力的椅子,椅子為了承受人體重量在平面上圍繞出兩個相似的圓形,兩個圓形雖在外型上相同,在人的使用介入之後,便會產生不同的性質。椅面區域的圓形為主要使用區塊,而人在使用該椅子時,身體雖不會進入後方支撐用的圓形延續這個觀察,後期在書屋中亦以此概念繼續發展,將基地中的空間分為實(機能空間)與虛(腹地),並試圖安排虛空間,使得人介入後產生不同的場域性。早市常以巷弄街道為場所,其場所的作用不僅因時間有所變化,更是因為人的聚集而產生不同,在人群散去之後便恢復街道的機能。將基地中廣場與行道的空間重疊,其場域性因藝術街居民的使用而被定義。基地中的空地可以是休憩用的廣場,亦可能是串聯鄰里的交通道路。
Back to Top